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此前召開的北京國際聽力學大會上,北京聽力協會監事長、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劉玉和指出:“聽力障礙已成為我國新生兒出生缺陷第二位的疾病,每年約有2萬-3萬新生兒患有聽力障礙,0-6歲兒童中,每年還有2萬-3萬人患有遲發性聽力障礙,其中很多屬于永久性聽力損失。”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<br /></span></p><p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;"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<img src="/upfiles/201806110150193998.jpg" alt="" /><br /></span></p><p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;"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<br />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盡管從新生兒開始的聽力篩查已在全國普及,但后期的診斷、治療干預、康復等環節仍然存在很多誤區。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兒童聽障: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1.遺傳是主因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耳損分為傳導性耳損和感音神經性耳損。北京聽力協會監事長、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劉玉和介紹,外耳、中耳出現問題,導致傳導性耳損,可能是先天發育所致,可通過藥物、手術治療。而絕大多數感音神經性耳損則必須借助助聽器、人工耳蝸改善聽力。極少數兒童是因為聽神經發育異常導致聽力喪失,需要通過腦干植入、中腦植入等方式治療,但這些治療目前在我國仍然處于臨床試驗階段。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遺傳是導致新生兒聽力障礙的最主要原因。“目前已經發現了100多個與遺傳性耳損相關的基因,對于耳損,基因檢測已經作為I類或II類推薦。”劉玉和指出,一些在人群中攜帶率高、致病率高的耳損相關基因應該被篩查。如在北京,新生兒需要進行聽力篩查和耳損基因篩查。出生三天后就要初篩,42天復篩,未通過篩查的患兒在3月內還要進行診斷性測試,仍未通過的則需要在6月以內復診和醫學干預,并進行康復訓練,此后還要進行效果評估。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2.后天因素也可導致聽力損失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除遺傳性外,病毒/細菌感染、耳損性藥物、噪聲、中耳炎等后天因素,同樣會造成聽力損失。劉玉和強調,新生兒通過聽力篩查只能說明出生時通過了聽力篩查,不等于以后聽力一直會正常,家長應每年帶孩子做聽力保健。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另外,懷孕期間孕婦如果感染風疹病毒、巨細胞病毒等,可能會導致胎兒聽力損害;一部分兒童在感染腮腺炎病毒后也會影響到聽力。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還有一些音樂訓練,如吹薩克斯,由于聲音過大,也會對兒童聽力造成影響。“有的孩子是遺傳性對噪音比較敏感,在噪聲污染下容易造成雙側聽力高頻損害。”在青少年患兒中,在嘈雜環境下戴耳機聽音樂對聽力損害特別大。劉玉和建議,每次聽音樂的時間應控制在60分鐘內,音量調節到最大音量的60%,也就是60分貝左右。</span></p><p>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更多詳情請登錄www.lcdtimes.com.cn。</span></p>" /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