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床中,頭暈按病程發展一般分四類:眩暈、頭昏、暈厥前期和平衡失調。眩暈是最常見的類型,在一項關于老年人的調查中,眩暈占頭暈的比例高達56.4%,成為現今社會老年人的常見病之一。</p><p> 眩暈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重要癥狀。類似耳鳴,眩暈不是病,而是一種癥狀。眩暈是人體對空間關系的定向或平衡感出現障礙,是一種由于自身運動或外界環境變化導致的錯覺或幻覺。</p><p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;"><img src="/upfiles/201903250155431764.jpg" alt="" /><br /></p><p> 眩暈的臨床表現</p><p> 眩暈有別于其它頭暈的最顯著特點在于:眩暈發作時多數患者感覺周圍事物在旋轉,少數患者出現視物擺動或搖晃;也可有自身在一定平面上轉動、傾倒、沉浮或搖晃的感覺。</p><p> 臨床上可分為前庭系統性眩暈和非前庭系統性眩暈,究其發病機制與全身各系統、器官多有聯系,病因相當復雜。</p><p> 隨著年齡增長,老年人開始出現身體的各系統和器官的老化,眩暈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。</p><p> 研究顯示,抽取一定范圍內的60歲(含)以上老年人,針對眩暈發生情況及平衡問題進行問卷調查,結果表明受調查者中的眩暈患病率約為25%;老年眩暈的發生與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頸椎病、腦供血不足以及焦慮、失眠、煩躁、生氣、情緒緊張等因素相關。</p><p> 眩暈患者發作期會出現旋轉、嘔吐,同時還會造成迷路、前庭、耳蝸器官損害,造成耳蝸毛細胞死亡和前庭功能喪失,進而引起耳鳴、耳聾、共濟失調等病癥。</p><p> 如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引起患者思考力下降、頭痛、癡呆、腦血栓、腦溢血、半身不遂、中風偏癱,甚至猝死。</p><p> 若多次發作可影響腦血管調節機能及大腦微循環,加重腦供血不足,誘發腦梗塞等疾病。</p><p> 常見的眩暈癥</p><p> 耳石癥:在臨床上最為常見。與頭位有關,起病突然,開始為持續性眩暈,數天后緩解,轉為發作性眩暈。</p><p> 但當頭處于某一位置時即出現眩暈,可持續數十秒,轉向或反向頭位時眩暈可減輕或消失。</p><p> 可見顯著眼震,其眩暈持續時間差別很大,發病后多數在幾小時或數日內自行緩解或消失。</p><p> 梅尼埃?。号R床表現是眩暈呈間歇性反復發作,持續20分鐘至數小時,至少發作2次以上;常伴惡心、嘔吐、平衡障礙,無意識喪失;可伴水平或水平旋轉型眼震。至少一次電測聽檢查提示感音神經性聾。耳鳴呈間歇性或持續性,并伴有耳脹滿感。</p><p> 椎基底動脈VBA系統缺血性病變:有眼球震顫而不伴神經系統其他癥狀和體征。</p><p> 還有其他病變也可導致眩暈,如小腦出血、頸部病變、顱內腫瘤、顱腦外傷、藥物或毒物中毒、炎性脫髓鞘疾病等。</p><p> 治療</p><p> 眩暈不是一種疾病,而是某些疾病的綜合癥狀。引起眩暈的疾病涉及許多臨床科室,包括耳鼻咽喉科、眼科、骨科及內科。其主要治療有以下幾方面。</p><p> 病因治療:根據前庭功能損害是否可逆的不同眩暈進行病因消除治療。</p><p> 對癥治療:眩暈發作時保守治療,選擇最舒適體位,避免聲光刺激,解除思想顧慮;前庭神經鎮靜藥、防止嘔吐制劑、利尿及脫水藥、血管擴張藥、激素類、維生素類;吸氧。</p><p> 其他治療:眩暈癥病因復雜,牽涉學科廣泛,但有些眩暈疾病(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)可通過復位治療,達到痊愈,治療效果好。手術治療眩暈類疾病必須有明確定位診斷和適應癥。</p><p> 預防</p><p> 由于眩暈癥狀涉及多學科、多疾病,所以在疾病預防方面較為困難。往往眩暈的發作并無先兆,有些誘因尚不確切,如周圍性眩暈前庭神經炎,30%有前期感冒病史,推測病毒性感染是其發病因素。</p><p> 但大多數感冒不一定引起前庭神經炎,所以發病前期并無良好的干預手段。中樞性眩暈應早期檢查MRI、DSA,有助于相關疾病的診治。</p><p> 更多詳情請登錄聽覺有道助聽器www.lcdtimes.com.cn</p>" />